前车之鉴的成语故事

拼音qián chē zhī jiàn
基本解释前车:前面的车子;鉴:镜子。前面车子翻了的教训。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来的教训。
出处汉 刘向《说苑 善说》:“《周书》曰:‘前车覆,后车戒。’”
前车之鉴的典故
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从小就有“神童”之誉,18岁起就名满天下,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,担任梁王太傅一职,在任期内,贾谊专心著书立说,将毕生才华倾注于文章中,流传千古的政论文《治安策》便是他这一时期的杰作。在这篇文章中,贾谊分析了秦王朝奸臣当道、实施暴政、由盛而衰的惨痛教训,总结说:“前车之覆,后车之鉴。秦朝的失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呀!否则,我们也会重犯秦朝的错误,那太危险了!”汉文帝看了《治安策》后,对贾谊十分赞赏,并且采纳了文中的一些建议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前车之鉴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精雕细刻 | 《共青团员;要做八十年代的带头人》(1982年2月5日《中国青年报》社论):“要以平等交心的态度;点点滴滴、精雕细刻;因势利导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。” |
喜笑颜开 |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又行了两日,方到常山,径入府中,拜谒颜太守。故人相见,喜笑颜开。” |
日日夜夜 | 洪深《青龙潭》第二幕:“这里,刘秀三日日夜夜的车水,车的晕倒在水车上。” |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” |
举重若轻 | 清 赵翼《瓯北诗话》:“坡诗不尚雄杰一派,其绝人处,在乎议论英爽,笔锋精锐,举重若轻,读之似不甚用力,而力已透十分。” |
陈言务去 | 唐 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惟陈言之务去,戛戛乎其难哉!” |
拭目以待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朝廷旧臣,山林隐士,无不拭目以待。” |
前脚后脚 | |
永垂不朽 | 《魏书 高祖纪下》:“虽不足纲范万度,永垂不朽,且可释滞目前,厘整时务。” |
骨肉之亲 | 闽剧《钗头凤》:“千不念万不念要念舅父,伊和娘亲姐弟骨肉之亲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