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至清则无鱼的成语故事


水至清则无鱼

拼音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

基本解释水太清,鱼就存不住身,对人要求太苛刻,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。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,就不能团结人。

出处西汉 戴圣《大戴礼记 子张问入官》:“故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水至清则无鱼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水至清则无鱼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正本溯源 清·戴震《<孟子字义疏证>序》:“孔子既不得位,不能垂诸制度礼乐,是以为之正本溯源。”
自怨自艾 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太甲悔过,自怨自艾,于桐处仁迁义。”
故家乔木 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余大先生道:‘自古说:“故家乔木。”果然不差。就如尊府这灯,我县里没不第二副。’”
发综指示 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夫猎,追杀兽兔者狗也,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。”
德容言功 语出《礼记·昏义》。见“德言容功”。
杜绝言路 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操欲迷夺时明,杜绝言路。”
兵无常势 先秦 孙武《孙子 虚实》: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”
投石问路 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12回:“此名为‘投石问路’。下面或是有沟,或是有水,就是落在实地,再没有听不出来的。”
仁义道德 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后之人,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,孰从而听之。”
大失所望 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记》:“秦人大失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