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的成语故事

拼音zǔ shù yáo shùn,xiàn zhāng wén wǔ
基本解释遵循尧舜之道,效法周文王、周武王之制。
出处《礼记 中庸》:“仲尼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。”
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的典故
尧是传说中中国的第一位帝王。他体格魁梧,聪颖仁爱,光明磊落,虽生长在帝王富贵之乡,却谦逊节俭,宽容礼让。他在位期间,是古代传说中最理想的太平盛世——“九族和睦,四夷咸服,天下太平。”
尧帝年老的时候,想找一个继承人,于是召集各地部落首领来商议。在尧帝之前,帝位一直是父子兄弟相传的,他本人便是继承了异母兄长挚的帝位。这天,尧帝召集群臣议事后,叹道:“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,眼看老了,但却后继无人,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啊!“
尧的弟弟放齐连忙说:“您这样说就不对了,现在不是有贤侄丹朱,开明礼让,怎能说后继乏人呢?”尧帝苦笑道:“‘知子莫若父’,丹朱是什么人,我还不清楚吗?顽劣、凶蛮、不学无术。他要是即位,百姓可就遭殃了。”
沉寂片刻之后,尧帝笑着说:“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,谁最有德才就应该由谁来治理天下。为天下推贤举能,也是大家分内之事嘛。”奸臣獾兜见有机可乘,就说:“我以为共工是合适的人选。”尧帝凛然道:“共工能言善辩,表面看起来恭敬谨慎,其实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,这样的小人没资格接替我的职位。你们举贤任能,并非仅限于我们身边的人!”
“我听说民间有一位贤士,名叫虞舜。”四岳说道。尧帝不禁点头笑道:“我也有耳闻,但不知他究竟怎样贤能?”四岳说:“舜的母亲死得很早,他的父亲眼睛看不见,但性子却很顽固,继母刁蛮奸诈,异母弟弟象,常恃母自傲,对他很无礼。但即使是这样虞舜也始终敬父孝母,爱护弟弟,把快要分裂的家治理得和和睦睦。二十岁时,他就已经孝名远播了。”
尧帝听后很高兴,便请来虞舜,委以重任,又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。当然,尧帝也想借助女儿暗中考察他的品行。虞舜始终平静地面对了种种变化,行事深谋远虑,仁义礼让;讲话诚实守信,和蔼可亲。尧帝对他很满意,三年后便结束了对他的考察,正式让位给虞舜,不料虞舜却总以德薄为由谦让推辞。不过最后,虞舜还是做了帝位的继承人,完成了名垂后世的“禅让”。
周文王礼贤下士,周武王英勇伐纣,解救万民于水火的故事同样千古流传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国中之国 | 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六章:“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‘国中之国’,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,无不恨恨不已。” |
手舞足蹈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离娄上》:“乐则生矣,全则恶可已也。恶可已,则不知足之蹈之,手之舞之。” |
乐道安命 | 南朝·宋·鲍照《园葵赋》:“荡然任心,乐道安命。” |
满满当当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23回:“原来银包不大,止那七两多银子已是包得满满当当的了,那里又包得这十两银子去?” |
没颠没倒 | 元 李行道《灰阑记》第二折:“你两个都不为年纪老,怎么的便这般没颠没倒,对官司不分个真假,辨个清浊。” |
千金之裘,非一狐之腋 | 《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语曰‘千金之裘,非一狐之腋也;台榭之榱,非一木之枝也;三代之际,非一代之智也。’” |
势力之交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张耳陈余传赞》:“势力之交,古人羞之。” |
蠢蠢欲动 | 南朝 宋 刘敬叔《异苑 句容水脉》:“掘得一黑物,无有首尾,形如数百斛舡,长数十丈,蠢蠢而动。” |
挥霍无度 |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102回:“因为儿子豹英一向挥霍无度,不敢交与他。” |
炙手可热 | 唐 杜甫《丽人行》:“炙手可热势绝伦,慎莫近前丞相嗔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