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ōnghuá

中华


拼音zhōng huá
注音ㄓㄨㄥ ㄏㄨㄚˊ

繁体中華
词性名词

中华

词语解释

中华[ zhōng huá ]

⒈  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,以其在四方之中,因称之为中华,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,后各朝疆土渐广,凡所统辖,皆称中华,后也借指中国。

振兴中华。

China;

⒉  指中原。

⒊  古时对华夏族、汉族的称谓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 黄河 南北,以其在四方之中,因称之为 中华。后各朝疆土渐广,凡所统辖,皆称中华,亦称 中国。

晋 桓温 《请还都洛阳疏》:“自强 胡 陵暴,中华荡覆,狼狈失据。”
《敦煌曲子词·献忠心》:“见中华好,与 舜 日同,垂衣理,菊花浓。”
梁启超 《爱国歌》之一:“泱泱哉,我 中华,最大洲中最大国。”

⒉  指中原。

宋 张淏 《云谷杂记·侍郎徐公帖》:“樅阳 张监镇,其先中华人,自其祖寓 武义,邦宪 与之邻居有年矣。”
明 何景明 《彭生行》:“王 严 杨 马 各挺出,异才岂必生中华。”

⒊  古时对华夏族、汉族的称谓。

《北齐书·高昂传》:“于时, 鲜 卑 共轻中华朝士,唯惮服于 昂。”
明 黄溥 《闲中今古录摘抄》:“且如胡 元 只任胡族为正官,中华人官佐二。”

国语辞典

中华[ zhōng huá ]

⒈  中华民国的简称。参见「中华民国」条。

⒉  古代汉族最初多建都于河南省及其附近区域,以其位居四方之中,文化美盛,故称其 地为「中华」。后各朝疆土渐广,凡所辖地,皆称为「中华」。

晋·桓温〈请还都洛阳疏〉:「彊胡陵暴,中华荡复,狼狈失据。」
《北齐书·卷二一·高干传》:「于时,鲜卑共轻中华朝士,唯惮服于昂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中华"的意思解释、中华是什么意思由查查字学习工具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与《中华》相关的歇后语歇后语

与《中华》相关故事

造句


1.读经诵典竞风采,爱不释手破万卷。读经诵典精气神,千古传情中华典。积极奉献真诚美,恪尽职守清风廉。修身律己红短信,和谐奋进互共勉。

2.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,这样一个“至大无外”的民族大义,就是可以超越左右之争的明智之选,也是现实之途。

3.着名的万里长城,像一条矫健的巨龙,蜿蜒曲折,蟠伏在中华大地上。万里长城,气势磅礴,雄伟壮观,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,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,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。

4.东亚病夫耻辱深,当年政腐庶民贫;亿万人民大解放,全民健身万家春;改革潮涌鱼得水,世界体坛屡夺金;宿老迎来夕阳红,中华伟业有强人。

5.面对五十五年的风雨沧桑,作为华夏子孙,我们骄傲,我们自豪!我们可以挺直腰杆,拍着胸脯,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:“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,一个伟大的民族,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民族!”。

6.黄河,一个孕育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母亲河。我虽无缘领教它的峰回路转,它的豪迈气势,和它的一泻千里,但在我的心中却一直没有忘记勾勒它那经久不衰,伟大雄浑的形象……

7.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川流不息,绵绵不断的继续着。

8.不平则鸣诉近邻,声声激荡中华魂。

9.欺我国贫民弱,一个小小岛国就想灭我泱泱中华,简直就是白日做梦,痴心妄想。

10.青春它不是朱唇红颜,它是积极进取、不屈不挠、一往无前、自强不息。青春是人生飞瀑中那腾起欢跃的浪花。责任它不是含糊推诿,它是那一句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回音,它是那一句“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”的果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