笙的笔顺分步演示

与《笙》字相关的姓氏
与《笙》字相关的歇后语
详细解释
基本词义
◎ 笙
〈名〉
(1) (形声。从竹,生声。本义:簧管乐器) 同本义 [sheng a reed pipe wind instrument]
笙,十三簧象凤之身也。笙,正月之音,物生故谓之笙。——《说文》
大笙谓之巢,小者谓之和。——《尔雅》
笙长四尺。——《风俗通》
三人吹笙,一人吹和。盖小者。——《仪礼·乡射礼记》注
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鹿鸣》
(2) 又如:笙弄(弄笙);笙簧(簧管乐器);笙咽(笙的音质失调);笙竽(笙和竽);笙匏(笙和匏);笙筑(笙和筑);笙暖(对笙簧加热,使音质清亮);笙籁(笙和籁。古管乐器);笙镛(亦作“笙庸”。古乐器名)
康熙字典
笙【未集上】【竹部】 康熙筆画:11画,部外筆画:5画
《唐韻》《廣韻》所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師庚切,音生。《廣韻》樂器也。《世本》隨作笙。一曰女媧作。《說文》笙,十三簧,象鳳之身也。正月之音,物生,故謂之笙。《釋名》笙,生也。象物貫地而生也。《博雅·釋樂》以瓠爲之,十三管,宮管在左方。《白虎通》笙者大蔟之氣,象萬物之生故謂之笙。《爾雅·釋樂》大笙謂之巢,小者謂之和。《註》大者十九簧,和,十三簧者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匏曰笙。《註》匏,瓠也。列管瓠中,施簧管端。《書·益稷篇》笙鏞以閒。《詩·小雅》笙磬同音。《周禮·春官》笙師掌敎歙竽、笙。
又細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笙,細也。自關而西,秦、晉之閒,凡細貌謂之笙。《廣雅》笙,小也。
又地名。《左傳·宣十八年》歸父還自晉至笙。《註》笙,魯境。
又簟名。《揚子·方言》簟謂之笙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桃笙象簟,韜于筒中。
又叶師莊切。《詩·小雅》鼓瑟吹笙。叶下將、行,行音杭。
又《字彙補》疏臻切,音莘。《史記·齊世家》遂殺子糾于笙瀆。《索隱曰》鄒誕生本作莘讀,莘、笙聲相近。
说文解字
说文解字
笙【卷五】【竹部】
十三簧。象鳳之身也。笙,正月之音。物生,故謂之笙。大者謂之巢,小者謂之和。从竹生聲。古者隨作笙。所庚切
说文解字注
(笙)十三簧。蒙上管樂而言。故不云管樂也。大鄭周禮注曰。笙十三簧。按廣雅云笙十三管。亦每管有簧也。象鳳之身也。笙、正月之音。物生故謂之笙。白虎通曰。八音、匏曰笙。匏之爲言施也。在十二月萬物始施而牙。笙者、大蔟之氣。象萬物之生。故曰笙。釋名曰。笙、生也。象物貫地而生也。按禮經。東方鐘磬謂之笙鐘、笙磬。笙猶生也。東爲陽中。萬物以生。是以東方鐘磬謂之笙也。初生之物必細。故方言云。笙、細也。竽、大笙也。故竽可訓大。大者謂之巢。小者謂之和。見釋樂。孫云。巢高大。和小笙。鄉射記曰。三笙一和而成聲。三笙謂大者。一和謂小者也。从竹生。列管故从竹。正月之音故从生。舉會意包形聲也。韵會本無聲字爲長。所庚切。十一部。古者隨作笙。通典曰。出世本。
包含《笙》的名句
- 细雨梦回鸡塞远,小楼吹彻玉笙寒。
出自:李璟《摊破浣溪沙·菡萏香销翠叶残》
- 万岁山前珠翠绕,蓬壶殿里笙歌作。
出自:岳飞《满江红·登黄鹤楼有感》
- 落花狼藉酒阑珊,笙歌醉梦间。
出自:李煜《阮郎归·呈郑王十二弟》
- 昨夜笙歌容易散,酒醒添得愁无限。
出自:冯延巳《鹊踏枝·梅落繁枝千万片》
- 雾冷笙箫,风轻环佩,玉锁无人掣。
出自:朱敦儒《念奴娇·插天翠柳》
- 帐底吹笙香吐麝,更无一点尘随马。
出自:苏轼《蝶恋花·密州上元》
- 五更钟动笙歌散,十里月明灯火稀。
出自:贺铸《思越人·紫府东风放夜时》
- 笙歌散尽游人去,始觉春空。
出自:欧阳修《采桑子·群芳过后西湖好》
- 笙歌散后酒初醒,深院月斜人静。
出自:司马光《西江月·宝髻松松挽就》
- 何日归家洗客袍?银字笙调,心字香烧。
出自:蒋捷《一剪梅·舟过吴江》
- 谁怜散髻吹笙,天涯芳草关情。
出自:纳兰性德《清平乐·孤花片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