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百家姓 > 犹姓犹姓

犹姓

时间:2024-09-28 20:31:32 百家姓 作者:admin

  犹姓古代名人

  尤崇义唐朝,唐元和十五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府寿阳县。唐乾符元年,与兄崇仁、弟崇礼以都总管职奉旨督兵收复被南诏国占据的播州。崇义因军功钦敕播州宣慰使,并驻节于黑羊菁。次年黔中乌江畔瓮水苗叛,朝廷复诏崇义督兵讨之,红崖屯一役,彻底肃清叛军老巢。朝廷命镇守基地。是年开设瓮水司衙。崇义公生有六子

  尤朝觐唐朝,生于唐开成四年,唐乾符元年随父辈从征播州,入驻瓮水。唐广明元年,黄巢农民军攻陷洛阳,僖宗逃亡蜀地。朝觐奉命勤王,转战数省阵亡。黄巢军败,僖宗返回长安后,赐赠朝觐为“播瓮万户侯”,立专祠春秋致祀。其宅称“侯府门”,在今瓮安县珠藏镇荣院村。

  犹道明宋朝,字行之,宋,宋嘉熙四年进士,其先祖犹崇义,山西太原府寿阳县人,于唐乾符元年,以都总管职奉旨平蜀黔蛮夷,既平,敕封播州宣慰使司,留镇黔中瓮水,世袭罔替。道明少时,随父朝京师,入学国子监,后登进士,殿试进,上谓“尤悔字不佳”,遂御书“克壮其犹”四字赐之,赐姓易“尤”为“犹”,是为犹姓受姓之始,官授集贤殿正字。有读书处在治北240里处扶欢上坝;其故宅在桐梓元田坝,今已为令狐姓业矣!相间里许处,有羊背窝祀田存在。墓在元田坝天井湾令狐正琏界内。至今,天井湾宅址,近乡人仍称犹家屋基;邑乡贤祠亦列祀典,询士夫之贤者欤,记《遵义府志》。

  犹仕源明朝,贵州省瓮安县瓮水司人,宗汉子。明洪武元年承袭瓮水世职,明洪武十四年,大将军傅友德奉命南征,犹仕源以地归附,奉调从征云贵,护卫镇远,兴隆、偏桥、黄平功最著,洪武十七年七月初三日,明太祖朱元璋召见,敕圣旨一道,按抚印一枚,改授世袭瓮水安抚使。《瓮安县志》、《黔南职方记略》、《贵州通史》等有载。

  犹泳南宋(公元1225——1264年),南宋理宗年间播州人,为当时播宣慰使司杨轼、杨粲父子最为倚重的幕僚。为播州的统一功不可没。此事记载于《贵州通史》。

  犹法贤清朝,字心鲁,号酉樵。瓮安瓮水世系人,其祖父赐璠公系瓮安县土县丞承袭者,因事坐黜,由其叔祖赐璵世袭。乾隆壬午进士副榜。充镶黄旗教习,选镇远县教谕,升镇远府教授。潜心经史,手不释书,编著有《镇远府志》、《黔史》四卷、《酉樵山房诗文集》六卷传世,享年88岁,《瓮安县志》称“耄而好学,有卫武之遗风”,是贵州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。《贵州通史》有载。

  犹鹤明朝,贵州省瓮安县瓮水司人,明万历三年承袭瓮水安抚使。明万历二十八年,播州土司杨应龙叛明,鹤公募乡勇数千附隶明军巡抚郭青螺等平乱,功成,朝廷改土归流,鹤公献瓮水安抚司地,与宋氏草塘司合并,设瓮安县,其后世世袭瓮安水土县丞职。《瓮安县志》“明万历二十八年,李化龙,郭子章率明军平杨应龙之乱,瓮水安抚司安抚使犹鹤“率族从协济军需”.二十九年,撤安抚司,置瓮安县.三十一年,以犹鹤为瓮水土县丞”

  犹登元明朝,字象乾,甕安人,黄平州籍。其父国材公系甕水世系袭职犹鹤第三子。明崇祯庚午科举人,官四川双流知县,升叙永厅同知,叙州知府,封中宪大夫。著诗《残菊》《震天硐》传世。在《贵州古代诗文选》载有原诗。《残菊》:“是菊且垂老,清香常到门;残芙常不落,臒干劲犹存;芳在怜群异,秋过不市恩;凋零如有恨,珍重托霜根”。《震天硐》:“断岸连江起,涛声带雨来;洞中藏日月,峡外走风雷;几失剑门险,还疑豔澦堆,烦襟浣不尽,恍若到蓬莱”。其事迹《瓮安县志》有载。

  犹自东清朝,字鲁瞻,号青圊,贵州省瓮安县瓮水司人。数祥公长子。清嘉庆己卯优贡,朝试任教职,历任镇甯、麻哈、思南训导。因捐疏河工经费,升云南巧家厅同知。因其胞姐夫张日晸系云南巡抚,避嫌而后改授四川同知,历任茂州,眉州,直隶知州等。清咸丰年间曾编著有《瓮水犹氏宗谱》。

  犹登第清朝,字象堦,瓮水世职承袭人。清顺治十六年归附清朝。康熙十九年,藩王吴三桂自滇反清,其将马宝盘踞遵义,登第公督率乡勇防堵乌江沿岸要隘,地无所失,准袭世职如故。按《庭闻录》:“康熙十九年,大兵大膊吴逆,逆将马宝盘踞遵义后,奔楚豕走姚安山中,提督桑格诱降之

  犹数祥清朝,字卜之,号听泉,瓮水世系中寨一房人,嘉诰公第三子,榜名肇贤。清乾隆癸卯与族人犹天贵同榜举人。清嘉庆辛酉大挑二等,选贵筑训导,历任十七年,推升直隶博野县知县,承办谒陵道差,以功劳病卒。其女婿张日晸为云南巡抚;其子犹自东,字鲁瞻,号青圊,嘉庆己卯优贡,朝试就教职,历任镇甯、麻哈、思南训导,因捐疏河工经费,升云南巧家厅同知。改授四川同知,历任茂州,眉州,直隶知州。父子知名一时,称盛,诚足光前而裕后矣。

  犹姓近代名人

  犹学湖清末民初,字海龙,号镜涵,清末官坝世系二房人,生於公元1868年,自幼勤奋好学,清光绪十九年癸癸巳恩科中举,因办团务,龙巡抚使保奖乙等章,旋又保甲等章,赴广西任知县。光绪二十一年,赴京会试,回应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变法维新运动,积极参与签名上书,反对对日妥协,主张变法,富国强兵,并当选议院员。1905年回乡,县令张斗南委其任团总。1913年县长蔡用休委任其第六区区长。1927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三师征湘西,师长犹国才任其为芷江县县长,随後第三师返黔,再回桑梓,在犹国才支援下,组织人员,潜心编修《桐梓县志》。1925年,在犹国才的宣导和支持下,编著了民国刊本《犹氏族谱》共十二卷。除此之外,还著有《矿产论》;《磨子洞记》(记今关坝溱溪迷宫);《犹氏入黔》;《桐梓县志缘起》等著述,为为重庆市盛区地方历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。1938年3月,公在关坝家中病故,终年70岁。

  犹国才清末民初,字用侬,贵州省桐梓县人,清光绪二十三年生。早年入贵州讲武学堂第一期,毕业后任贵州讲武堂学生营少尉排长,黔军总部警卫团排长。民国十年,所部途经榕江,遇黔军第一混成旅周西成营长,周派江国璠前往劝说国才,带人枪投周。十一年,周西成任黔军第一混成旅长,国才升任该旅营长,后随周入川作战。十二年,周西成成立靖黔军,确定‘群、绍、佩、用’的继承序位。国才为周西成之第四顺位继承人。后任黔军第十混成旅旅长。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,北京临时执政令,授犹国才为陆军步兵上校,并加少将衔。十五年春,奉周西成命令,率兵入省城贵阳接防,周西成任贵州省长,开始对贵州三年的统治;冬,周西成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,国才任该军第三师师长,时年三十岁。十六年夏,周西成以计伐共党为名,派国才为总指挥,率部进攻湘西;秋,周西成派毛光翔为援滇军总司令,阮德炳为前敌总指挥,分三路向云南进攻,以杨寰澄进驻宣威为右路,犹国才进师驻泸西为左路,黄道彬师进驻盘县为中路,结果中路黄道彬师于曲靖被滇军卢汉,朱旭师击败,国才所部行至陆良马街,亦被滇军张冲师痛击,被迫退回,援滇之役以失败告终。十八年春,滇军龙云,黔军李晓炎组成联军,进攻贵州,欲打倒周西成政权。周氏以毛光翔为右翼总指挥,率犹国才师由兴仁出发迎击联军,以黄道彬师为中路,由盘县指向云南沾益,周西成率教导师刘成钧部向安顺进发,结果周西成作战失利,作战受伤,落水而亡。龙李联军于五月二十八日进入贵阳;七月四日,第二十五军收复贵阳;十月,桐梓系第二号人物毛光翔继任贵州省政府主席及第二十五军军长,接掌贵州军政事宜,国才所部改称第二十五军第二师,仍任师长。二十一年初,第二十五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王家烈率部向贵阳进发,欲与军长兼省主席毛光翔争夺贵州省政权,国民政府军部于二月任命王家烈为第二十五军军长,国才为副军长,毛光翔无力抵抗,被迫让出省主席职务与王家烈;冬,国才与第二十五军第三师师长蒋在珍,教导师师长车鸣翼联合反对军长与省主席王家烈,于十一月五日于安顺出兵,进逼贵阳,十十四日攻入贵阳,王家烈率残部于二十五日仓皇出走;十二月七日,国民政府任命国才为贵州省政府委员,二十六日,国民政府免除王家烈贵州省政府主席职务,任命国才暂行兼代贵州省政府主席,主持贵州省政,惟时间短暂,未及一个月。二十二年一月一日,在贵阳就任蒋委员长所委之第二十五军军长,同月十九日,王家烈击败反王联军,攻占贵阳,国才与毛光翔等人逃走,‘王犹之战’告一段落,国才所部后被迫退入云南罗平县;四月八日,国民政府令,犹国才毋庸兼代贵州省政府主席,王家烈复任贵州省政府主席。二十三年四月,所部经过一年的休整,在云南龙云的支持下,分三路反攻,进驻盘江地区,所部改称独立第一师;八月三日,奉令兼任贵州省政府民政厅厅长,同月与王家烈妥协,举行关岭会议,共同商讨围剿工军计划及黔局善后事宜;十一月,王家烈在贵阳召开高级军政会议,国才,侯之担等出席,具体部署堵截自江西入黔之中共中央红军的计划;十二月十三日,王家烈赶赴马场坪督战,又任命国才为贵州全省剿菲总指挥,何知重为副总指挥。二十四年四月九日,任剿匪军第二路军追剿军副总指挥,十七日,王家烈免贵州省政府主席,结束了贵州桐梓系军阀九年的统治,二十四日,国才免除贵州省政府委员及民政厅长职;五月十五日,国民政府简派为剿匪军第二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官,同日任命柏章辉为陆军第一0二师师长,何知重为第一0三师师长,吴剑平为第一二一师师长,三师原皆为黔军,今改用中央统一番号,陆军第一二一师即国才旧部独立第一师改称;八月十三日,奉派为驻黔第四绥靖区指挥官,同时,上官云相,郭思演,李云杰任驻黔第一,二,三绥靖区指挥官。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七日,国民政府任命国才为陆军中将;七月九日,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勋章;十一月十二日,获颁三等云麾勋章。其后任军政部驻西安办事处主任。二十七年春,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率四期深造,研习高深军学。曾祖犹二十九年春,陆军大学毕业。三十三年十月,任军政部中将部附;秋,由西安弃职回遵义北门故宅居住。三十五年,任中央训练团中将专员;十二月,退为备役;同年患脑溢血,三十九年十月病逝,年五十四岁。(于翔麟稿。参考《贵州军阀史》,《政府公报》《国民政府公报》。